2022-12-30 06:51:02
文:凤凰网财经 琢絮
核心提示:
1、面对近十年来第二次出现半年净利明显下降,通策医疗解释称是受疫情影响所致。然而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发现,很大程度上,通策医疗陷入增长瓶颈的原因是医院扩张的不如意。
2、除业绩失速外,通策医疗实控人还涉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遭到浙江证监局和上交所的关注。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源于控股股东及公司对规则理解认识不够”,但这一理由显然难以服众。
3、“集采”将至,令通策医疗股价连跌五天。实控人吕建明甚至一改往日“怒怼”投资者的火爆脾气,公开请求股东帮助公司进行宣传。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想必这两天,再也没有谁会比“牙茅”通策医疗更能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苦楚了。
前有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有关种植牙集采的征求文件,给通策医疗长期业绩增长蒙上乌云;随后8月22日晚间,通策医疗连发多份公告,其中就包括上半年利润缩水的半年报和公司因多项违规而收到的监管措施以及上交所问询函。
从去年6月股价超420元的势如破竹,到如今只剩不到120元的骨感现实,仅一年光景,昔日风光无两的“牙茅”早已褪去白马光环,并仍旧受制于“新冠后遗症”的困境无法自救,独留几万名股东来来走走,各自承受着账户资金越来越瘪的压力。
通策医疗2021年至今K线(图源:Wind)
如今,集采当头,对想打翻身仗的通策医疗股民来说,无疑更是梦碎于此。“还没有集采,业绩就已经雷了,后期再集采那就是一个死”、“拿了差不多一年,从250到现在,快坚持不住了”,股吧里,通策医疗的股东们尽显悲观。
“口腔医疗第一股”的造富神话,难道真的到了曲终人散时?
1、业绩增长难抵“新冠后遗症”:近十年第二次年中净利失速
通策医疗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3.18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同比微增0.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降15.73%。
图源:通策医疗2022年半年报
分季度来看,通策医疗第二季度实现营收6.64亿元,同比减3.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减少30.72%,二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对此,通策医疗解释称是受疫情影响所致,并给出三点原因。首先是公司旗下存量医院上半年门诊人次同比下降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8%;其次是蒲公英分院拉低了整体利润率;第三是公司因储备大量人才导致人力成本支出攀升,从而降低了当期利润。
此外,半年报还显示,今年1-6月,通策医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降低21.68%,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同比大降568.74%。
图源:通策医疗2022年半年报
对此,通策医疗解释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主要系因蒲公英分院的投建和储备人员导致人力支出增加,应收账款增加以及本期支付税费增加所致;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主要系本期支付未来科技城总院物业购置款、医院 装修投入增加及预付和仁科技股权转让款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半年报也是通策医疗近十年来第二次出现半年净利明显下降的现象,而上一次出现时间是2020年,也就是新冠疫情爆发当年,彼时因为疫情影响,半年净利同比下滑超30%。
近十年半年报净利增长率(图源:Wind)
将周期拉长后可以发现,除了疫情影响的这两次净利下滑外,其他几年里通策医疗虽业绩增速波动明显但整体上都处于连年增长状态。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当前新冠疫情已趋于常态化,但通策医疗仍未摆脱“新冠后遗症”的困扰,公司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仍不足。这不免令人担忧下半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通策医疗的业绩复苏前景。
而在8月22日的投资者调研中,通策医疗也对三季度经营进行了展望,回复中也充满不确定意味。公司承认,“Q2在4月、5月的时候疫情比较严重,公司也受到了影响,门诊量营收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时透露“Q3目前看来恢复的很好,高年资医生工作都处于饱和的状态,专家医生对于分院的支持也是一个重点,整体工作量都比较大”,并直言“但是具体的情况还是要看疫情发展,希望不会影响Q3的正常运营。”
事实上,早在疫情出现前,通策医疗的业绩增长就已经显现出颓势。2017-2020年,通策医疗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4.25%、31.05%、22.52%和8.12%;而同期净利增长率则分别为59.05%、53.34%、39.44%和5.69%,增长率曲线跌落得格外“丝滑”。
近十年年报营收增长率(图源:Wind)
近十年年报净利增长率(图源:Wind)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2018年6月,通策医疗正式开启“蒲公英计划”,宣布将于3至5年内在浙江省内规划建设100家口腔分院,同时通过品牌打造扩张至全国。对此,通策医疗曾在2018年年报中表示,“全面推进蒲公英计划是杭口集团未来3-5年的最重要的任务。”
然而2022年中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该计划已实施四年,而开业的蒲公英医院仅26家,这一扩张速度与预期相差悬殊。
盈利方面,在8月22日的投资者调研中,有投资者对蒲公英医院的盈利情况提出质疑,对此,通策医疗回应显示,目前盈利的医院数量为17家,即意味着还有9家仍未盈利。
回应同时指出,“粗略计算3-5年内每家蒲公英医院每年至少能够贡献4000W的营收”。然而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按照中报披露的相关数据倒推发现,26家蒲公英医院今年上半年共计贡献营收1.71亿元,其中口腔医疗服务收入1.67亿元,平均一家医院半年创收657.70万元,与“4000万元”的年度目标相距甚远。
图源:通策医疗2022年半年报
由于医院筹建或培育的周期较长,且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可以说,目前该计划给通策医疗带来的扩张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公司业绩。
对此,通策医疗也在半年报中承认,“蒲公英分院目前处于筹建或培育期,报告期内贡献 1.71 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5%,但净利润率仅为5.5%,拉低了整体利润率。”
叠加在新冠疫情不可控的背景下,通策医疗存量医院的门诊人次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不免担忧:这一情况或更令新开医院的接诊前景更为不乐观。
但似乎通策医疗并没有扩张暂缓的迹象。在面对投资者抛问时,公司明确表示,“今年没有调整,截至7月已经有11家蒲公英医院交付开业,下半年还有8-10家医院,到年底将会达到38-40家蒲公英医院,明年大概开业10家左右。”
2、辱骂投资者未满一年 实控人吕建明收罚单:涉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与半年报同夜披露的,还有两份来自监管层的文件。
其中,浙江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通策医疗存在三大违规事实。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在查阅后发现,三大违规行为均指向了公司实控人吕建明所控制的关联企业。
首先是关联交易未披露。 决定书显示,2021 年 10 月 19 日至 12 月 30 日期间,公司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涉及金额 1.43亿元,但公司未按规定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且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其二是财务资助及投资出资情况披露不准确。决定书称, 根据 2017 年 12 月 9 日公司披露的《关于向银行融资并签署〈浙江通策眼科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融资方案协议〉暨关联交易的公告》,相关方将按照持股比例提供财务资助。经查,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方在 2018-2020 年期间未同比例提供财务资助,其他股东截至检查日未提供财务资助。财务资助实际情况与公告披露不符。 此外,公司投资壹号基金的公告中称“货币形式逐期同比例出资”。公司 2021 年 10 月 19 日向壹号基金出资 14,326.79 万元,吕建明 2021 年 12 月 30 日出资 1.5 亿元;其他方截至 2022 年 7 月 1 日累计出资 1.5 亿元,尚有 5,000 万元出资款未到位。其他方出资的实际情况与公告披露不符。
第三是上市公司独立性欠缺。 浙江证监局指出,在印章管理上,公司存在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方印章管理使用同一个 0A 系统进行审批的情形。在人员管理上, 存在公司财务人员同时申请使用上市公司印章和关联方印章的情况。在资金管理上, 存在关联方资金支付由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审批的情况。
事实上,早在今年 5 月 6 日,交易所监管部门就曾向通策发出自查工作函,要求公司全面核实向联营企业提供的财务资助情况。彼时,公司反馈称“程序合规且不存在资金占用问题”。
并且,就在浙江证监局发布行政监管措施前一周,8月18日,才有投资者在某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向通策医疗发问有关“上市公司给实控人体外项目输血”的内容,彼时公司依旧“嘴硬”回应称“不存在任何不合理不合规之情形”,但仅一周之后就遭“打脸”。
根据今年年初证监会、公安部、国资委和银保监会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的监管要求》规定,“上市公司不得有偿或者无偿地拆借公司的资金(含委托贷款)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使用,但上市公司参股公司的其他股东同比例提供资金的除外。”
然而事实证明,除了通策医疗上市公司主体如期出资外,其他股东均未出资,显然违反上述监管要求。因此,实控人吕建明也被外界质疑涉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害股东利益。为此,上交所也于同日紧急追发了一份问询函,要求通策医疗说明相关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上述违规事实,通策医疗也不得不改口,称壹号基金的问题“主要源于控股股东及公司对规则理解认识不够”,而对眼科医院的出资“存在单笔出资由于各方资金安排问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然而这种借口在众多承受亏损的投资者眼中显然很难服众。
事实上,早在去年,处在下跌通道中的通策医疗,就曾出现过投资者和实控人之间的一场“骂战”。
2021年10月17日,通策医疗三季报披露后,有投资者因不满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在某平台上发文表示,通策医疗股价今年以来涨跌波动很大,“是股市杀猪的最好教材”,“什么时候,幕后资金觉得猪够了,可以杀了,股价就开始崩了”,并称“这样的情况会反复循环”。
此言一出,随即引发吕建明下场“手撕”。他回怼投资者,并爆出粗鄙之语,言语间不乏“排泄器官”、“壮阳药”、“臭不可闻的嘴巴”、“拿马桶刷好好疏通”等字眼,并称“不是我们欢迎的股东,他们买我们的股票是我们的耻辱。”
当有投资者问及公司股价为何跌停时,吕建明又“炮轰”称:“问你,我怎么知道?”“(股价大跌)因为像你一样的人太多了”。
更有甚者,这位“暴脾气”的董事长还曾公开质疑过媒体,屡屡语出惊人。“通策医疗的故事不够长,用我的一生是讲不完的,阿里101年,通策医疗起码1001年吧?”、 “我向来很不屑回应网上的各种言论”均出自其口。
2021年年报中,吕建明还曾发布过一封《致通策医疗全体股东的公开信》。信中他大谈“复利”,称自己“以能够追求这伟大的复利作为此生目标”,并表示“心被囿限在身体里,生命被囿限在地球上,复利之为宇宙间最大的能量,终不为大,能成其大”、“医院是最仁慈的复利机器,非营利医疗机构尤其如此,它们用每年的结余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在医疗领域形成一座一座高峰。”
图源:通策医疗2021年年报
在谈到公司此前被诟病的“分红少”问题时,他则称,“我们正在利用我们的复利形成高峰。也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股东和别的上市公司的股东是不一样的,我们不愿意打破复利的规迹,极少分红。我们不仅追求财产价值,还追求生命的终极价值。”
3、集采或挤压“高端市场”利润 吕建明呼吁股东助力宣传
有意思的是,在外界看来一向“怼天怼地”的吕建明,也有“好脾气”的时候。8 月 23 日下午,通策医疗2022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吕建明在谈及近期备受关注的种植牙集采时,一改此前和投资者“battle”的风格。
“请各位股东多帮我们做宣传,我们也有在 3000、3500(一颗)的种植牙,希望更多的客户能到我们这里来享受这个价位的服务。”
尽管对于此前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表示欢迎,但吕建明的这一席话还是不免令人担忧通策医疗或将在“集采”正式落地后经历阵痛。
8月18日晚间,国家医保局正式发文,按照九部委联合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要求,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而随着《通知》的公示,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偏高、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价格体系混乱的现象或将很快得到遏制。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有来自三甲口腔医院的医生透露,其所在医院将牙冠做成模型后找工厂代加工,原本约600元的出厂价格,售卖给患者时,价格早已翻上七八倍达4000元及以上,种植牙的暴利可见一斑。
为何成本价与最终患者的买单价格差了这么多?
首先需要明确,完成一颗牙的种植,在成本上共包括几个方面:以种植体为代表的核心耗材,约占总费用的51.5%;其余依次是技术人员成本(约占19.5%)、设备成本(约占11.5%)和手术成本(约占10-15%)。不难发现,核心耗材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所需成本最高。
但事实上,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的服务费价格都不透明,而将耗材价格与医疗服务项目费用绑定在一起报价,又是市面上大部分患者面对的情况。一言以蔽之,患者既不知道自己高昂的费用究竟花在了哪些地方,又不知道医疗机构的报价是否合理,在“种植牙”这件事上,完全是“卖方市场”。这也正是《通知》中首要提出的“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的原因。
因此,集采一旦落地,种植牙市场将极大程度地走向价格透明,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医疗机构的利润空间。
而对于通策医疗来说,一直以来公司都是走“高端路线”,因此可以想见,集采带来的“杀伤力”或相较于收费相对较低的公立医院更大。
对此,通策医疗也在半年报中侧面承认了这点:“当前口腔市场存在多样化的诊疗需求,其中低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公司在中高端市场优势明显,但低端市场进入较晚,目前占有率仍不高,且公司对于低端市场的战略仍处于探索深入阶段,因此,在该领域的增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图源:通策医疗2022年半年报
而在面对投资者提问时,通策医疗也回应称,“公司始终把集采当作是一个机遇,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消化将来快速发展的低价种植牙市场的问题”、“《通知》中对于耗材以及服务费规定的比较明确,因此我们认为还是会存在高中低分层的市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既要做好即将到来的低价口腔市场,又要做好原有的高端业务。”
“我们也在等待,也做好了准备”,通策医疗实控人吕建明如是说。
公司究竟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股民们来说,显然二级市场还没做好准备——自8月18日《通知》公布至今,通策医疗已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超10%。
而据通策医疗半年报,截至上半年末,通策医疗仍有83723名股东坚守,相较于去年末超10万的股东数量已减少近20%,而同期的股价跌幅已累计高达42.12%。
针对通策医疗相关情况,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曾尝试联系公司,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公司下半年业绩走向如何?集采后续落地进展将怎样?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将持续关注。